接力新闻汇

New dynamic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接力新闻汇 > 挖掘传统文化宝库 鼓励儿童文学创新 ——青年作家王璐琪新作《锦裳少年》亮相江苏书展

挖掘传统文化宝库 鼓励儿童文学创新 ——青年作家王璐琪新作《锦裳少年》亮相江苏书展

2021.07.13
2021

2021年7月7日,由接力出版社主办的“少年心事总是情——《锦裳少年》新书分享会”在江苏书展举办。该书是“90后”青年作家王璐琪的最新力作。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一梅,昆剧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尤梅俊,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和戏曲专栏作家陈曦,扬州市少儿图书馆馆长华斌和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出席新书分享会,并做精彩发言。

1626082116451393.png

2021年7月刚刚出版的《锦裳少年》,以详略相间的手法,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几代昆曲人为了梦想、为了传承艺术而奋斗终生的动人故事。在抗日战争年代,老一辈昆曲人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毫不畏惧,在新时代,年轻一代的昆曲人又因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缺失而感到迷茫。但不管境遇如何,对昆曲艺术的不懈热爱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魂”,也是推动本书故事情节最为核心的理念。

1626082183359851.jpg


作者王璐琪多次走访苏州昆剧院,根据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进行改编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多位性格饱满的昆曲人形象,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时代各不相同,但对昆曲的热爱一以贯之,永恒不变。小说通过新旧两个时代昆曲少年学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百余年来昆曲艺术在跌宕起伏的时代风潮中的兴衰变迁,抒写昆曲艺人传承昆曲文化,追求艺术之美的坚韧精神。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质朴的儿童视角,传达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和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谊,家国情融于其间,涤荡内心,让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不竭魅力。


在此次“少年心事总是情——《锦裳少年》新书分享会”上,与会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出版的情怀、创作的情感、文学的情趣、文化的情思,在古城苏州交流碰撞。《锦裳少年》这部传承与探索的新作,也通过此次分享会走入读者的视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出版增加了一抹亮色。

1626082258655160.png

白冰:挖掘传统文化宝库 鼓励儿童文学创新

接力出版社一向鼓励儿童小说题材上的创新,鼓励儿童文学作家挖掘传统文化宝库,将传统文化题材和儿童小说创作结合,为孩子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基因。


在2018年,接力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部就提出了昆曲题材的儿童小说选题,他们联系到了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尤梅俊先生,大家一致认可昆曲艺术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在昆曲衰落的时期、在抗日战争期间,老一辈的艺术家用生命去维护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新一辈的少年用梦想去继承发扬,他们的故事理应被大众知晓。从少儿出版的角度来看,要有适合孩子阅读、能够真正走近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该选题很快通过了选题论证。我们邀请到了“90后”青年作家王璐琪进行创作。


王璐琪是一个勇于探索多种创作题材的优秀青年作家,在接力出版社主办的首届“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中,曾凭借小说《给我一个太阳》摘得金奖,此外她还获得过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近两年她也多有立意新锐且关注社会现实之作不断问世,如《十四岁很美》,主题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关注当代青少年心理成长,显示出作者勇于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在《锦裳少年》创作前期,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她和编辑一起走访苏州的大街小巷,去苏州昆剧院看昆曲演员排练,采访了昆剧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助理兼教师尤梅俊先生,故事的很多角色都有现实人物的影子。同时邀请青年作家、评论家、戏曲专栏作家陈曦对作品中的昆曲知识进行审订、修改。从选题立项,到作品上市出版,前后历时三年,我们和作者一起,为当下的少年读者献上了这样一部以昆曲为叙事背景,既有家国情怀也书写了个人命运的作品——《锦裳少年》。


希望小读者都能喜欢这部呈现了一代代昆曲人家国情怀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让他们了解昆曲,走进昆曲,进而爱上我们的国粹,爱上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还有很多处女地未开发。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家应避免创作的雷同化倾向,应当努力拓展新题材、新方向、新思路,要努力写别人不曾写、不敢写的,引领儿童文学创作新风潮的同时,扩展孩子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1626082308262425.png

王璐琪:在困境中探索 在传承中创新

为了适应现在的舞台,为留住观众,昆曲做了多次改革,昆曲人为革新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如同昆曲一样,文学创作,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我也在创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于《锦裳少年》的写法,有些试读过的人认为孩子阅读会吃力。经过思考,我觉得儿童文学从业者不要低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学习的潜力。我们可以给孩子的阅读设置一点障碍,时代变了,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也要有改变和创新。


关于本书的人物创作,我希望找到一个只属于《锦裳少年》的人物。没有这个人,这本书不亮。在进行创作时,我把尤梅俊老师身上的诸多特点一分为二,创造了靳老和梅君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是尤梅俊老师,但也不完全是,当他们在文中出场后,就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并且因为选择不同,境遇不同,有了天差地别的人生。


在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执念,因为所处年代不同,他们的命运各异,比如在同样要把声音传递出去的诉求中,处于战乱时期的白师父几乎断送了锦裳昆曲传习所,而责任落在靳老身上时,他面对的不是外忧,而是内患。到了第五代,也就是青少年昆曲人身上,恐怕则是如何传承传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傀儡。


对于《锦裳少年》,我是带着问题进行写作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希望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青年作家不应只做前辈们流淌过的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涟漪,也可以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文学特质。

1626082367445661.png

王一梅:敢于尝试 江南雅韵出新篇

《锦裳少年》书写了五代昆曲人在昆曲繁荣与衰落中各自的命运。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

关于本书的创作,突破了三个难点:


第一,写好了故事的背景——苏州。

在书中,作者“在叙事中写景,写景中叙事”对苏州的描写生活味十足,个性鲜明。苏州人看后会倍感亲切,其他地方的读者看了会爱上苏州。也让儿童阅读的时候,可以心领神会。


第二,写好了“昆曲少年”。本书的作者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抓住了神,写人物的精气神。书中关于“戏比天大”的描写,有许多感人的片段。书中的人物让人敬佩、也让人唏嘘,他们的情感交织,贯穿在“戏比天大”的情感线上,写出了昆曲人对艺术的坚守与执着。同时,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优秀,写出了如昆曲一般的细腻,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了昆曲的韵味。


第三,推陈出新地进行了对美的书写。王璐琪书写着水袖与昆腔的艺术之美,在故事叙述中完成了艺术价值链接到生命价值高度的书写。如同“青春版”《牡丹亭》将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浮生六记》将舞台搬进沧浪亭,实现了观众浸入式参与,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昆曲的独特魅力。在本书的创作中,作者王璐琪也大胆地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一次关于美育传承与创新的写作实践。


青年作家王璐琪是一位敢于尝试新领域,具有敏锐的审美写作能力的作家。“90后”的她,写作之路走得很扎实,未来的她一定还能创造出婉转轻灵却拥有思考厚度的文学作品。

1626082429547433.png

华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连接“传”与“承”的桥梁

600年昆曲艺术,浸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被一代又一代人守正创新,呈现全新、动人的艺术风采,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借助“儿童文学”获得了崭新的生命,我国的儿童文学也因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成为“有根”的儿童文学,像《锦裳少年》这样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对读者的双重馈赠,既洋溢着童心、童真、童趣,又有着深度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内容,是真正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文学作品。


《锦裳少年》这一部讲述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学创作一经推出,更是如同明灯,照耀着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昆曲艺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少儿阅读推广也如同昆曲的传承,“传”主要靠作家、出版社、图书馆、学校、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承”主要靠孩子自己,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连接“传”与“承”的桥梁。《锦裳少年》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学作品相结合的韧性与张力。


《锦裳少年》这部作品,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五代昆曲人的面貌,体现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以及根据青少年认知水平设置的“阅读障碍”,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王璐琪的用心与深意。书中以言永梅为代表的传承人对昆曲的守正创新,他们用“最传统”去抵达“最先锋”,由“最先锋”回归“最传统”,使昆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学作品的结合也是如此。一部《锦裳少年》,我们既能读出人物的至情、至性、至爱,又能体会昆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美典雅,还不禁思考作者的“言无尽意无穷”。


随着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儿童文学不断成长发展,我们庆幸传统文化走进了每个孩子的童年,也真诚呼唤更多“有文脉的汉语儿童文学作品”出现,让传统文化启迪孩子们的思想,温润他们的心灵,安放他们的诗意与理想,助力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1626143934118215.png

尤梅俊:要把昆曲的“魂“传承下去

我的父亲曾经和我说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容易,要留一点东西给后人”。我幼年学戏,后来一直从事普及昆曲艺术,传承传统昆曲的工作。


大约三年前,作者王璐琪和接力出版社编辑来到我家,对我进行了采访。让我讲讲昆曲,讲讲我的人生经历。之后,作者也经常就昆曲知识的内容和我沟通,终于,经过三年的时间,这部《锦裳少年》出版了。


这部作品,不仅昆曲知识准确,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也记述了我的经历。


昆曲是非常高雅的艺术,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改变,很多当下的昆曲演出为了符合观众的口味,也做出了改变。但是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把它的“魂”保留下来。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让更多“原汁原味”的昆曲内容保留并传承下去。

1626082471245910.png

陈曦:用作品展现中华文化的“情”

这是一部“守正创新”的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查阅了几百万字的昆曲理论专著,深度采访了尤梅俊老先生,才完成了本书的创作。书中的语言典雅考究,描写优美,尤其是对昆曲的把握非常精准。


昆曲之所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是“百戏之祖”,是因为它把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体现了出来。全部的昆曲,以“情”为内核。


在《锦裳少年》这部作品里面对“情”的描写非常令人震撼,师兄弟之间的感情,几代昆曲人之间的传承之情、以及他们对昆曲艺术的守持之情,还有以昆曲人为代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大情”。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现。


另外,这部作品非常考究。这部作品所具有昆曲的“腔调”,能够让读者通过书中的故事,感受到主人公的辛酸苦辣,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历史和发展。也让读者通过书中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到在特殊环境下,当昆曲需要被保护的时候,如何进行抉择的内心活动。


同时,本书的封面设计,既体现了昆曲的高雅和精美,又展现了接力出版社的大气魄和大情怀。本书打开,就像昆曲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呈现。


希望我们的小读者,能够通过《锦裳少年》这部作品,爱上昆曲,爱上传统文化,这也是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

1626082521162840.png

最后,此次“少年心事总是情——《锦裳少年》新书分享会”,在尤梅俊老先生和陈曦先生悠扬婉转、韵味十足的清唱表演中结束。



上一篇:学习先锋人物,树立人生榜样——“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作家读者见面会在江苏书展举行 下一篇:学习先锋人物,树立人生榜样——“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新书首发活动在北京举行